“我们认为,数字出版业务从盈利能力到成长性都是非常好的。因此中信负责数字出版的并不是一个附属的职能部门,而是集团下属的一个独立的公司在运营。”中信更对数字出版业务有着十足的期待,汪媛媛说:“我们要求有3位数的增长,对盈利能力也要求很高。这表达了我们对数字出版的态度——这不是个包袱,不是时代在逼我们做这个事情,而是我们主动拥抱时代。如今我们纸质书和电子书的比例是9:1,几年内就会达到就是4:1甚至7:3。美国的电子书份额发展到25%,增速就在放缓了,但我们认为中国市场有其独特之处,基于移动互联网的电子出版具有极大的想像空间和市场潜力。”
湘少社也在积极进行转型,但胡坚坦承,传统出版社在内容方面虽然有整体优势,转型仍然面临困难。“一方面,我们的营销、渠道团队都是为了传统图书服务的,进入数字阅读时代,这些方面的工作都要重新思考和探索。另一个方面则是编辑队伍,他们都是做惯了传统出版的,所以,如今最难的就是实现人才方面的转型。没有数字出版方面的人才,没有应对新时代的专业队伍,就很难做出符合市场要求的数字化产品。”同时,他指出,数字出版的投入不像纸质书的投入一样见效快,可能好几年都不见收益,这也是阻碍传统出版社转型布局的因素。
无论如何,对于电商进入出版,要放宽心态。汪媛媛说:“市场有更多人来做,就会更加繁荣,我们应以开放的心态看这件事,而不是把电商当做对立面,这样也有利于行业的发展。毕竟开放是社会和时代的趋势。我相信作者也在看——从更长久的对内容的管理和策划的角度,谁能带给他口碑和经济回报。所以,这件事情上我们没这么‘纠结’。”另一方面,汪媛媛也不认为出版社能够“阻止”新玩家进入出版领域,“能不能成功进入这个产业,是靠对方的能力和资源,出版社是阻止不了的。他做到什么程度是他的实力决定的,这个市场最终拼的都是自身资源的整合能力。我们不必因为谁动了我们的奶酪而乱了自己阵脚,而是应该往前走、往前看。”
中信也积极地和一些渠道商在进行“非常规”的合作,汪媛媛介绍道:“有些电商在出纸书或者电子书,我们也愿意和他们合作,双方利用自身的资源和优势共同推出好的产品,各自负责一部分工作。我们不会说,你们又不是出版机构,凭什么来做这个?我认为这没有太多意义。过去只有出版社能做出版,现在民营出版商策划的图书也很不错,那为什么电商不能进来做呢?我们合作的作者也会有被电商平台签了的情况,我们也不应该不理解——能不能留住优秀作者,最终还是要看出版机构的综合服务能力,这对传统出版社和电商来说都一样。”
上篇:
下篇:
甘肃文化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设计制作 宏点网络
地址:兰州市曹家巷1号16楼 电话:0931-8430531 传真:0931-8430531 电邮:press@gswenhua.cn 陇ICP备0800058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