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业界动态
新闻动态

新书预告

业界动态

学者探讨纸质出版前途

2014年1月22日() | 打印内容 打印内容

  “书不会死,因为有爱书人在。书作为一种获取知识的方式、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它的物质形态一定会存在下去。”1月14日的北大培文举行的新年座谈会上,北大教授戴锦华说。

  学者探讨纸质出版前途

  “书不会死,因为有爱书人在。书作为一种获取知识的方式、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它的物质形态一定会存在下去。”1月14日的北大培文举行的新年座谈会上,北大教授戴锦华说。

  北大培文教育文化有限公司是北大下属文化产业公司,出版侧重学术文化类图书。在前天举办的答谢会上,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李零、北京大学法语系教授董强等二十多名培文的作者出席,并就纸质出版与学术出版等话题展开讨论。

  纸质出版的机会

  北京大学电影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戴锦华认为,2013年是纸质出版灾难性的转折点:“这是一个全球同步的信号,但所有的信号到了中国就有某种变形和放大。”

  除了大环境变化,作者心态也有变化。66岁的李零介绍说,过去出一本书非常不容易,在出版社可能要耽搁十几年才能出版,“那时出书特别难,要怄很多气,很难受。但现在出书变得太容易的时候,却感慨自己没劲了,写不了太多的书,觉得写书后面也没有太宏大的意义了。”

  北大法语系主任、傅雷翻译出版奖评委主席董强认为出版仍然存在机会,“现在读书已经不再是被大众特别追求的、排在第一位的获取知识的方式,但是人们期待好书,这一点没有改变。”

  戴锦华延伸了这一观点。她认为,即便现在的数码媒介对纸质出版物构成了巨大冲击,但纸质出版物仍是最有价值的资料库来源。“人们从出版物当中获取第一资源,或曰有效资源,然后放到网上去,通过数码方式分享。”在此基础上,她认为出版首先需要厘清的,是“什么内容值得出版成书,什么书人们愿意买回去摆在书架上,而不仅仅是通过下载获得信息。”

  做什么样的书

  北大培文总编辑高秀芹介绍说,在互联网时代做书,需要强调书的形式,做成不可替代的产品,通过形式唤起人们对纸书的神圣感,进而加以收藏。

  在形式之外,与会专家也就学术出版的可能方向展开讨论。北京大学中文系文艺理论教研室主任王岳川认为,目前向西方介绍中国20世纪学者的出版物还比较匮乏,“挑选出中国20世纪重要的思想人物,做一套中英对照的传记,一定有重大意义。”除了传记,王岳川认为,学术出版中尤其应该注重学术史的出版。“我们知道季羡林,知道他是留德十年的专家,知道他是‘文革’十年的老人,后来传说他是家产上亿的富豪,也有说他是受到国务院总理器重的名流,但他作为一个学者,他的成就是什么呢?学术史应该承担这样的工作,它是一部淘汰的历史,这个过程很残酷,需要把不重要的东西一一剥离,让真正有价值的内容屹立于学术之林。”

  戴锦华说:“今天每一个出版人都必须有自己的规划,要了解全球整体的知识、思想、文化状况,然后落到自己身上,在特定转折点上的中国文化中扮演什么角色,从而建立自己的品牌,建立读者对出版社的信任度和选择的参照度。”

作者:佚名 来源:中国图书出版网  

上篇:

下篇:

来源(“书不会死,因为有爱书人在。书作为一种获取知识的方式、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它的物质形态一定会存在下去。”1月14日的北大培文举行的新年座谈会上,北大教授戴锦华说。) 作者() 阅读()
标签
相关内容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意见反馈

    甘肃文化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设计制作 宏点网络

    地址:兰州市曹家巷1号16楼 电话:0931-8430531 传真:0931-8430531 电邮:press@gswenhua.cn 陇ICP备0800058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