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学文库 著作卷》(第一辑)

2021年5月18日

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

作为百年西夏研究成果的集大成者,作为新时期标志性的精品学术工程,《西夏学文库》立足整个西夏学科建设需求,面向海内外西夏学界征稿,以全方位展现新时期西夏研究的新成果和新气象。

《文库》分为著作卷、论集卷和译著卷三大板块。其中,史金波侧重主编论集卷和译著卷,杜建录侧重于主编著作卷。

论集卷主要是尚未结集出版的代表性学术论文;著作卷由各类研究项目(含自选项目)成果、较大幅度修订的已出著作以及公认的传世名著三部分组成。

西夏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深入研究西夏有利于完善中国历史发展的链条,对传承优秀民族文化、促进各民族团结繁荣有着重要意义。西夏研究工作者有责任更精准地阐释西夏文明在中华文明中的地位、特色、贡献和影响,把相关研究成果展示出来。《文库》正是针对西夏学这一特殊学科的建设规律,瞄准西夏学学术发展前沿,提高学术原创能力,出版高质量、标志性的西夏研究成果,打造具有时代特色的学术品牌,增强西夏学话语体系建设,对西夏研究起到新的推动作用,对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做出新的贡献。

序号 书号 书名 内容简介 定价 作者 出版日期
1 9787549013579 西夏文献研究     该书是作者关于西夏文献研究成果的集大成之作,分为六部分,分别为中国藏西夏文献概论、西夏文书考释、党项西夏碑刻研究、西夏《天盛改旧新定律令》的特点与文献价值、传世典籍中的西夏史料、黑水城出土契约研究。共收录论文29篇。 66.00 杜建录 著 2017.05
2 9787549013593 西夏经济史论稿     该书共收录作者个人专业论文28篇,全面系统地阐述了西夏社会的生存环境、经济状况和以生产资料占有制为核心的经济关系。本书是西夏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作者多年来对西夏经济史研究的成果汇集。 58.00 杜建录 著 2018.04
3 9787549013616 西夏与周边民族关系     该书详细论述了公元十一世纪初期以党项族为主体建立的多民族政权西夏,在立国及当政过程中与周边其他少数民族政权及宋王朝的关系。从其先祖拓跋思恭于唐末被封为夏州定难军节度使开始,一直到蒙古灭夏为止的347年历史中,西夏始终是辽宋夏金蒙诸国中国力最为弱小的政权,其历任皇帝在处理民族关系时都十分谨慎,无论在和平时期还是战乱期间,西夏与周边民族都保持着密切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也正是这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使西夏得以生存和发展。本书分别从战争、经济交流、文化交流等方面介绍了西夏与宋、辽、吐蕃、回鹘、金、蒙之间的关系发展历程,重点论述了西夏与宋王朝之间的战争及宋王朝对待西夏的各种方针策略,其详细的论述对研究西夏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62.00 杜建录 著 2017.07
4 9787549014057 党项西夏名物汇考     该书由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员彭向前教授编著。本书史籍中与党项、西夏等有关的专有名词自唐宋以来译者各殊,且有音无义,不受上下文词义的限制,在传抄过程中极易发生讹变。而无论是史学研究者还是古籍整理者,一般都弃之不校,遇到他书异文,多录以存异,而不下决定正误的断语。本文利用正史、编年、政书、文集、笔记、碑刻等多种史料,把汉文文献与党项、吐蕃少数民族语文材料结合起来,运用学术研究中“审音勘同”的手段,首次对大批党项与西夏及其相关的专名进行校勘、研究,所考订的词目近300条,涉及汉文、西夏文词目上千条。此举有助于解决党项、西夏历史文献中的专名混乱、讹误等问题,使相关史料得到正确的诠释和运用,对促进西夏史研究乃至宋代西北民族研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62.00 彭向前 著 2017.05
5 9787549014132 西夏番姓大族研究     宗族是具有血缘联系的共同体,它贯穿于党项社会和国家的全部过程。因此,在对西夏社会历史的探索与研究中,党项宗族研究乃是基本而重要的课题。《西夏番姓大族研究》系《西夏学文库·著作卷》之一,以翔实的史料和严谨的论证,系统考察党项人在复杂的族群结构中如何形成族群认同。该书作者为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知名西夏学专家陈玮,在西夏研究领域造诣颇深,成果丰硕。本书具有较高的资料价值、学术价值和出版价值。陈玮,男,1985年生于西安,四川成都人。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师,先后师从于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院杜建录教授、复旦大学姚大力教授,获历史学硕士、历史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西夏学、中古时期北方民族史及丝绸之路文化史。在《中国史研究》《中华文史论丛》《中国边疆史地研究》《西域研究》《敦煌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50余篇。 69.00   玮 著 2017.08
6 9787549016501 夏译汉籍中的古代汉语对音研究     该书搜集整理源于夏译的《论语》《孟子》《十二国》《烈女故事》《新集慈孝记》《贞观政要》《正行集》《经史杂抄》《六韬》等汉文典籍的对音字,认为这些对音字反映几个问题:第一,西夏声母本无舌上音一类,只是为了模仿汉语韵书,勉强凑数而来,实则与正齿音无异;第二,同一个西夏字可以用不同声调的汉字进行对音;第三,频繁用于对音汉字的西夏字恰好位于索夫罗诺夫所说的大循环韵中。 76.00 王培培 著 2018.10

来源() 作者()

甘肃文化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www.gswenhua.cn)